“缀玉联珠六十年,谁教冥路作诗仙。浮云不系名居易,造化无为字乐天。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”
这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溘然长逝之后,唐宣宗李忱亲自写的吊唁之诗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“诗魔”白居易在诗歌文化上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位享誉古今中外、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清正严明、廉洁奉公的好官。
《新唐书》对白居易的人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:观居易始以直道奋,在天子前争安危,冀以立功;虽中被斥,晚益不衰;当宗闵时,权势震赫,终不附离为进取计,完节自高。意思是白居易在年轻时入朝为官,非常坦率耿介、忠于职责,常常为政事安危直言诤谏,希望以此为百姓干出一番事业;虽然在中年的时候屡遭贬斥,四处漂泊,但直到晚年白居易始终初心不改;当李宗闵做宰相时权势震赫朝野,但白居易绝不肯为升官进爵而阿附权贵、巴结他人,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高气节。
相传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,当地的两位乡绅财主为争夺一块田地闹上公堂。为了能让白居易在公堂上偏向自己,赵乡绅在一条大鲤鱼腹中塞满了银两送到县衙;李财主则命令长工挑了个大西瓜,将瓜瓤刨去塞满银两也送到了县衙。收到两份重礼后,白居易吩咐手下张贴告示,次日公开审案。第二天公开审案时,白居易当着围观百姓的面,将二位乡绅财主送来的鲤鱼、西瓜暗藏的银两取出,并当众将行贿送礼的人各自杖打四十大板,行贿的银两则用来救济穷苦百姓,在场围观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。
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的刺史,也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。他笔下“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”这一千古名句,描写的就是其为贮蓄西湖之水灌溉农田而兴建的一道长堤。任职期间,白居易时时严格要求自己,将廉洁为民奉为圭臬,廉洁简朴,始终如一。在其即将卸任时,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表述自己对“廉”的重视与决心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蘖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意思是本人在杭州做了三年的刺史,这期间终日饮冰食蘖,生活清苦,两袖清风,为人清白。如今即将离任,为了留个纪念,在天竺山取下两片玲珑可爱的顽石,用以支琴贮酒。此石堪抵千金,所以自己仍感到有伤清白。两块石头在一般人看来不足挂齿,然而白居易却因为私自从任职之地带走它们而耿耿于怀,可见他对“廉”字是多么的看重。
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,就将清正廉洁作为根本操守,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连接在一起,使我们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崇高形象,赢得人民的信赖、爱戴和拥护,因此清正廉洁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将“廉”字刻在心头的为政作风,常修为政之德,常怀律己之心,站稳人民立场,保持廉洁本色。(五河县纪委监委 杨晨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