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让我们翻开历史遗页,看看古人是如何建设家风的?
徐勉(466年-535年),字修仁,东海郡郯县(今山东省郯城县)人。徐勉幼年孤贫,早励清节,笃志好学,初入国子学,起家西阳王国侍郎。梁朝建立后,拜中书侍郎,转尚书左丞。迁太子詹事,辅佐太子萧统。拜吏部尚书,负责官员铨选,累迁侍中、右仆射、中书令。大同元年(535年),徐勉去世,时年七十,获赠特进、右光禄大夫、开府仪同三司,谥号“简肃”。
徐勉虽然官位显要,但无心经管产业,家中没有什么积蓄。所得的薪俸实物,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。他的弟子和朋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子孙考虑。
徐勉回答说:“人遗子孙以财,我遗之以清白。子孙才也,则自致辎軿(意为家产);如其不才,终为他有。”意思是:“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,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。子孙们有才干,那么他们自己会创造出财富。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,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。”
徐勉在给儿子徐崧的《诫子书》中写道,我家祖辈清廉,因此常常过着贫穷素朴的生活。至于产业的事情,从未谈起过。古人所说“将清白遗留给子孙,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?”“留给子孙满箱黄金,不如传给他们知识和技术。”我虽然不聪敏,但也想遵循古人的教诲,从不敢堕落失误。希望你能够理解和体察我的志向,我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。
徐勉留给子孙的是做家长的清白,这是一笔最为丰富、宝贵的财产。徐勉说到做到,为子孙树立起了好榜样,留给子孙一生清白,这种清白能教会子孙懂得为人正道,做到不贪不沾,更能激发后代自力更生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这对后世如何教育子女颇有启示。(第三纪检监察室 夏以豪)